梅锦煜:倾听水的声音

发布者:吴富伟发布时间:2012-06-26来源:《群星璀璨》

 梅锦煜(1945 ),196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工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安徽陈村水电站、江西万安水电站、西藏羊卓雍湖水电站、三峡工程永久船闸等水电工程建设。长期从事试验研究、施工技术、技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2000年由武警水电第二总队总队长调任武警水电指挥部总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81日被授予少将警衔。

河海人注定与水有割舍不断的缘分。

汹涌的大河波澜壮阔,浩瀚的大海潮起潮落,这是大自然的乐章,但还有一种撩人心魄的音符,便是来自于人的力量。人建起一座座的大坝,一座座的水力发电站,一个个大型的水利工程。水于是被驯服了,由原始初蛮的不羁变为一曲和谐而不乏沸腾、优雅而不失生机的交响乐。

河海人便是这支交响乐的缔造者。这里面的每一个音节都饱含了无数河海人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的辛勤工作;这里面的每一个韵律都凝聚了无数河海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聪明才智。武警水电部队的总工程师梅锦煜也许只是无数河海人中平平常常的一位,但却绝不是平凡的一位,如同海中的贝,看似平常,却孕育了璀璨的珍珠。

梅锦煜最喜欢的一句人生格言是:“顺其自然”。然而你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就必然获得什么。他的辛勤付出让他获得了成功,200281日,他晋升为共和国的将军。

当然,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都有着走向成功的一点一滴的印迹。他过人的胆略,忘我的工作精神,紧密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以及从容、大度、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使他具备了走向成功的条件。

让我们走近他,就像倾听水的声音一样,倾听他的故事,临近而悠远。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成功的人大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有一种悦纳百川的胆略。这种情商的形成往往得益于后天的培育,甚至只是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一两次的经历,就像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提到的,一件小事,对一个人却是一次极大的震撼,人格的一次升华,进而影响人的一生。梅锦煜就经历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这与水有关。

1964年夏天,梅锦煜参加工程实习来到了河南境内的黄河三门峡水电站。

地势险要、山峦起伏,黄河就像一条黄色的巨龙在峡谷中蜿蜒游伸。三门峡,如同一个关卡,却硬硬将这条放荡不羁的巨龙套住。巨龙怒吼咆哮,一次又一次地疯狂挣扎,三门峡大坝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这座伟大的人造工程的威严、纹丝不动让梅锦煜心中充满着向往。因为住宿安排在一个很高的山头上,登高望远,环顾四周,一切都被踩在脚下,颇有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就在此时,他看到曾经引以为自豪的三门峡水电站,在此刻由于高程视差竟犹如一座大坝模型——头脑中一个极其高大的形象一旦被打破,所带给人的震撼是巨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从这以后,即使遇到再大的坝,再大的水利工程,我也坚信能够建造。”

这是一种战略上的蔑视,这是一个成就者所具有的傲骨。也许正是怀着这种豪情,才使梅锦煜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没有被困难、挫折吓倒,而是一如既往地向前,百折不挠。

19904月,武警水电第二总队奉命负责西藏雅鲁藏布江上一座水电站的兴建。梅锦煜被任命为武警水电第二总队羊湖工程指挥所主任兼主任工程师,带领部队负责前期的考察及施工准备工作。“相对于青藏高原,任何苦难都不值得一提。当时那里的生活环境真正难以想像。”梅锦煜感叹地说。身处海拔3600米至4800米的高原,气压不到正常的70%。第一天,许多官兵都发生了高原反应,浑身乏力、肌肉酸痛,觉得每一个细胞都缺氧,再加上工地勘测、来回奔波,体能消耗非常严重,梅锦煜却仍然每天拖着沉重的身体和官兵工作在第一线。

部队刚进驻时,居住条件非常艰苦,不少士兵刚到不久就病倒了,由于气压低,严重缺氧,心脏扩大、呼吸困难;梅锦煜也因高原反应引发了急性咽炎,又转成慢性咽炎,后来一直咳嗽不停,吃西药、打点滴也不起作用。住院做检查,却查不出病因,后来做了一个支气管镜检,却意外发现支气管部有绿豆那么大的一个小肿瘤。梅锦煜本人显得很平静,他笑着说:“我这样的身体哪会有什么病?”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服用了数十帖中药后,就再没有管它,后来也就好了,但每逢冬季仍易引发咳嗽。”梅锦煜在接受我们采访说这话的时候仍然在笑,“虽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有些后怕,可在当时真的没有丝毫恐惧”。这倒印证了一种说法:你越怕它,担心它,它就越纠缠你;可一旦没了恐惧,你从心里蔑视它,它倒不能把你怎样。

不懈的探索 大胆的创新

梅锦煜是一个为了工作可以忘掉自我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他勤奋地探索,大胆地创新,他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他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是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摸索出来的。他深知:成功的桂冠并非是由鲜花编制而成的。

英国科学家佩特说过这么一句话:“在科学研究中能使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宝石般的火焰燃烧着,并一直能保持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梅锦煜就是一个能深刻体会到这种乐趣的人。在江西万安水电站施工中,他负责现场护坦锚筋结构的试验。为了摸清其中的规律,找出具体的外界影响因素,他带领实验小组连续几个昼夜工作在工地现场。经过连续的试验测量,证实大坝基础受气温等因素的影响,自身产生的变形与试验加荷载后的测值是同一个量级的,在凌晨之前其影响才可忽略不计。他终于发现了只有每天凌晨零点至4点之间做实验,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从而获得了可靠的试验数据,掌握了水电站锚筋的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发表了专题论文。

1993年,他带领部队第二次去三峡投标时,因为工作紧张,晚上经常加班,用眼过度导致眼部肌肉发炎,眼睛一度出现“复视”、“斜视”;同样,为了工作,他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当我们采访他,问如何处理家庭、事业之间的关系时,梅锦煜内疚地说:“整个家庭的担子都落到了妻子身上,对于家庭,我基本上没管”。

这种忘我工作、不懈探索的精神,其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也许只有真正忘我工作者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第三种境界。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梅锦煜总是把自己的科学实验置于工程施工的前沿,大胆运用创新思维,积极解决队伍施工中遇到的新问题;同时还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探索。

1990年,梅锦煜带领部队在西藏铺设输电线路。由于工期紧张,如果按照传统方法依山势铺设,很难如期完工,加上高原气候恶劣,施工危险性很大。梅锦煜组织了多次实地考察后,果断地抛弃了传统设计,利用地形优势而采用两山顶之间大间距、大跨度的铺设方案,最大跨度达到了936米。这样一来,大大加快了施工速度,不仅没因铺设线路延误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反而提前完成了任务,并且节省了1/3的材料和将近一半的经费。这是科技出生产力的一个很好例证。

也许正是凭着这股创新精神,他在科研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即侧重于现实需要,进行技术革新,为工程建设服务。三峡永久性船闸二期工程投标过程中,他负责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为了解决船闸68米直立深槽开挖,需要满足误差小于20厘米并严格控制爆破影响这一难题,经研究,确定使用多臂钻侧向钻孔,以保证精度,采用预裂爆破、光面爆破、深孔梯段爆破等方法,解决了从未遇到过的开挖难题,得到评标专家的首肯和好评。后来,他在技术管理中提出了“科技强军,树立武警水电部队技术形象”的口号,强调武警部队在施工中要大胆思维、敢于创新。他说:“搞技术工作不能落伍,必须站在科学施工理论的前沿,运用新思维、新技术解决不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否则就会被淘汰。”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在工作方法上,梅锦煜强调工作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多参加实践锻炼。他说:“不管搞什么都要结合实际,特别是出来以后,许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没有结合实际,再怎么弄也不行,特别是我们搞工程的”。

梅锦煜1968年毕业于我校水工专业,后被分配到安徽陈村水电站建设施工基地的一个实验室,从事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种技术性问题的实验研究工作。

陈村水电站与梅锦煜有一段旧缘分。1966年、1967年他在学校的时候就已参加了陈村水电站建设中的拱坝结构模型实验。当时学校老一辈的水利专家陈国启、沈家荫等老师在港建楼进行陈村水电站结构模型试验时,梅锦煜作为学生,参加了那里的试验。那次科研活动对梅锦煜的影响是巨大的,乃至多年以后,梅锦煜回忆起来仍感慨万千:“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两件事之一,从这里使我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亲身躬行的重要性。”这为他20余年在科研所进行的各类试验研究培养了基本功,奠定了科学思维的基础和培养了求实工作精神。他曾结合施工技术及科研设计主持并参加完成了光弹试验、钢筋混凝土结构模型试验、钢结构模型逆行试验、化学灌浆试验、工程爆破测试、锚筋试验、大坝原型观测等多项试验项目,在《水力发电》、《爆破》等刊物上发表10余篇论文。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样,建设工地施工技术上的需要,让梅锦煜不断提出各种新理论,同时把已有的理论推向纵深方向发展。他说:“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因为工程建设的需要而做的,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新的知识、新的理论。”

化学灌浆的“吸渗理论”是在万安工地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梅锦煜是主要研究人员之一。环氧树脂材料的化学灌浆技术,主要是解决大坝深层基础软弱破碎夹层的补强加固难题。由于环氧树脂本身的憎水性,在渗透系数很小的饱和软弱夹泥中的可灌性很差,为此,七、八十年代除了加入添加剂改善环氧树脂的性能外,再从灌浆工艺入手,依据压力渗透理论,加大灌浆压力,由传统的达西公式进行计算,以指导施工。但经施工实际及研究证实,灌浆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专题研究。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以及室内、野外的工程试验,发现环氧树脂化灌过程中具有吸渗性能,并由试验确定了吸渗条件和相应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系统的“吸渗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与之配套的地层预处理技术,经预处理后的地层增大了与环氧浆液的亲和力,改善了灌浆条件。并研究了灌浆工艺中的“热趋装置”用于趋赶地层中的水份,进一步加大了可灌性。整个项目理论与工艺、实践结合,构思独特,涉及多个学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一步步的实验探索,一次次的实践检验,梅锦煜也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了一个个的成功。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在万安水电站的《基岩保护层一次爆破技术》科研成果获水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三峡工程的《三峡永久船闸直立深槽开挖爆破技术》获中国工程爆破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顺其自然 水到渠成

人生是拼搏进取的舞台,这个舞台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能力与才华,更重要的是一种信念和态度。只有选择了求真、淡泊,才能不弛于空想,不骛以虚声,让关注未来的心灵,不辍前行,默默耕耘。

梅锦煜并不是一个喜欢刻意追求的人,他说:“大多数的时候,我喜欢尽人事以听天命,顺其自然而为之。”“顺其自然”的人生哲学也许得益于对水的参悟,梅锦煜说:“或许是跟水的交道打多了,整天、整月、整年都与水在一起,观察着水,想着水,对水也渐渐地有了一份独特的感情。”

“顺其自然”,得益于水是永恒流动的。只有顺着水的这种流动,才能永保其活力。梅锦煜说:“我们搞水利工程,就像河、海一样,面比较广,接触比较多,如果固定在一个小的范围里,相当于一个水塘,那就不是河、海,不流动,不活。”梅锦煜本人也是一股到处流动的活水,他先后在安徽陈村、江西万安、西藏、三峡、北京等地工作。广泛的接触、广博的见识,让梅锦煜受益非浅,也为他一步步成为高层领导人,走向事业和人生的颠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许是亲身经历感慨良多,他经常鼓励年轻人多去基层锻炼,多同实际接触。

他说:“顺其自然,感兴趣是一个出发点,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要过多地关注结果,不要因为刻意追求什么而去做一件事。”同时“顺其自然”更是一种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梅锦煜一生并不喜欢刻意去追求什么,相反,他将自己的整个心思都投入到了他所钟爱着的工作。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只有在平凡而又务实的工作中才能实现,也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去工作、去生活,才能使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变得更加有意义。对于金钱和权威,他没有太多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则是喜欢一种简单、随和与从容:他的办公室还是80年代修建的,里面没有任何的装饰;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他俨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与我们交谈,还不时反过来询问在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我们采访结束,他换上了一件灰色的T恤,丝毫看不出一点将军的威严。有一次他住院的时候,病房里一位医生对他说:“看你这个样子不像是当官的,起码没有一点官架子。”

收获总是与付出成正比。顺其自然,不去刻意追求什么的结果却是“水到渠成”、硕果累累,正如卡耐基所说:生命是个回力板,你付出什么便收回什么。200281日,身为武警水电指挥部总工程师的梅锦煜被授予少将警衔。

老当益壮 深情寄语

在成绩面前,梅锦煜没有自我满足。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做我该做的事,做好我该做的事。他深知:成功只代表过去,只是走过的脚印。如果只看走过的脚印,人就会停止不前,只有不断地向前走,才能有更多的脚印,才能更好地做工作。同时,离校30余年的梅锦煜依然时刻关心着母校的发展,他深情寄语母校的学生,要把河海精神发扬光大。

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道路,梅锦煜没有太多成功的喜悦,随着年岁的增长,反而愈来愈感到人生的仓促和时间的紧迫,正是由于这种无时不在的紧迫感,催促着梅锦煜不断地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寻求新的突破。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梅锦煜谈到了他除正常工作外,现在在北京还抓了几项工作:一是以他为主编组织了武警水电部队与其他水电工程局共同编写的大型水电工程施工手册中的《土石方工程》篇。这部约80万字的手册2002年底可望出版;二是率领武警水电部队完成了国内最高的混泥土面板堆石坝——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施工,目前部队又承担了3座国内150米以上的高面板堆石坝,他正组织进行高面板堆石坝综合施工技术的专题试验研究,这一课题已获国家电力公司立项批准;三是他正对国内部分水电、水利工程,因设计或施工等原因而引起的工程事故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又可起到警示作用。快到花甲之年的梅锦煜仍旧在以超常的饱满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作为一名校友,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梅锦煜没有忘记自己的母校,他关心母校发生的每一个变化。为了向母校提供人才培养的信息,他结合自己工作多年的经验,将水利建设工地上的两支大军——河海的毕业生与清华水利系的毕业生进行比较,指出河海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搞技术性工作,但是搞管理、领导工作的人不多,他向学校提出要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培养的建议;为了使母校的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他总结自己的经验,针对母校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多关注水,要保持自己鲜明的水的特色”、“不管搞什么都要结合实际”、“从基层做起,从基本做起”等要求,他深情寄语广大河海学子要理论联系实际,学到真本领,把河海精神发扬光大。

人生,是一份答卷,每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最终将成为衡量其人生价值的尺度;同样,贡献只有在懂得它真正含义的人面前才闪烁着永恒的魅力,而这其中的含义也许只有透过水才能真正显得清晰,听得真切。

我们倾听河的声音,懂得了生命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道理;我们倾听海的声音,让自己的胸襟得以辽阔,让气魄得以高远;我们倾听水的声音,让生命化作水,与水偕同为一体,毕竟我们都是河海人。

透过梅锦煜,我们懂了水,也懂了一个河海人应有的品质和精神。

( 黄鹏进 张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