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中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发布者:李海峰发布时间:2016-09-05来源:话说河海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创建于1915年,它不仅造就了一大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界的先锋和中坚力量,而且哺育出了许多革命先驱,是“五四”运动前后南京地区革命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坚力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河海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与劳苦大众有着深厚的阶级感情。教师也多为青年知识分子,大多有救国救民的意愿和理想,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们都极为关注,有着播种革命的土壤。河海建校之初,也是新文化运动发轫之时,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举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进攻。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潮流在河海的部分学生中产生了共鸣,争相传阅新文化运动的读物和《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报刊。他们在吸收各种新思潮的同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同学们常在一起议论“改造中国”等问题,并组织了学生自治会。1919年4月6日出版的第16号《每周评论》名著专栏里,发表了当时就读二年级的河海学生沈泽民(署名为“舍”)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一部分译文,并加按语指出,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最光辉最重大的意见”。这一事实就是河海学生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有代表性的证明。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为了抗议北洋军阀在“和约”上签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和“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举行了示威游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揭开了序幕。北洋军阀政府派出军警镇压学生,逮捕学生30余人。全北京学生立即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

消息传到南京,国人无不愤怒。5月7日河海学生率先实行罢课,与南高师等校的学生一起上街举行示威游行,以声援北京学生。当时主持河海校务的是著名科学家许肇南先生,他热心科学救国,倾向民主革命,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秘密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由于许先生有强烈的爱国热忱,也因为河海绝大多数师生具有革新救亡思想,河海自然而然地成为“五四”运动中南京地区的中坚力量和大本营。

5月13日,南京各大学、中学的代表集会,商定成立学界联合会,许肇南先生被公推为临时主席;15日进行正式选举,许先生当选为参事长,至此,南京学界的爱国力量以河海为核心基本形成,为南京地区“五四”运动向纵深发展做了组织上的准备。5月27日,河海、南高师、金大三校的学生首先响应学界联合会的号召,举行了罢课、游行、演讲,并前往下关等地动员商人罢市、抵制洋货,进行爱国正义斗争。同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以河海学生为骨干的南京大专院校学生联合组成了学生联合会,喊出了“拥护国权,发扬民主,协力同心,死生与共”的誓词,把南京地区的“五四”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当时担任河海学生自治会会长的是一年级学生梅成章。他宣布将自治会改为学生会,参加南京学联,他被选为学联的交际部长;另一名河海学生、学生会演说部长刘英士则被推选为南京各界联合会的代表之一,代表南京民众前往北京向执政当局抗议和请愿。

6月23日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创刊,这份四开小报的出版,标志着“五四”运动中,南京地区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不再是空白,对推动“五四”运动以后的革命运动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该刊编辑科的42名成员中,河海的学生有5人,他们是张闻天、沈泽民、刘英士、董开章、丁绳武。其中张闻天尤为活跃,近三分之一的“日刊”上都有他的文章。7月11日张闻天发表了“五七后的经过和将来”一文,总结了“五四”运动和南京5月7日游行示威以来的形势变化和斗争经验,并对今后学生运动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6月28日,军阀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载入历史史册。河海在初生之时就经历了这场暴风雨的考验,培育出了张闻天、沈泽民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驱,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河海写下了这段光辉的历史,河海也为有他们这样的优秀儿女而感到自豪。“五四”运动后,张闻天、沈泽民等青年学生受到了反动当局的迫害,他们被勒令退学,并随时有逮捕的可能,在许肇南先生等教师的暗中保护下,他们先后安全地离开了河海,踏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和新的生活征途。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河海作为南京地区革命运动发源地之一和坚强的堡垒,在以后的革命活动中始终站在前列,获得了“红帽子大学”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刘嵩,1978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港航专业,现为河海大学校团委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