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默默奉献的军中河海人

发布者:吴富伟发布时间:2012-06-25来源:《群星璀璨》

 张世英(1950 ),河北高阳人。1975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军港建筑专业。1969年入伍。在海军工程兵建筑集团任战士、技术员,在海军机关任助理员、环保监测站站长,某部维护疏浚处处长、军港管理处处长,某部军港管理部副部长、基建营房部副部长、基建营房部部长、军港营房部部长,某工程部队主任,现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

默默奉献的军中河海人

2002720,我们拜访了海军后勤部张世英副部长,这一天是周末,本该是休息日。

北京的7月酷暑难当,上午8时许,当我们到达他的办公室时,他早已工作多时了。一见秘书领我们进来,马上站起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一边迅速地拿起遥控器打开了空调。我们自报家门之后,他大手一挥,爽快地说:“反正都是校友,咱们新老校友就聊聊天,听我谈了后如果还想知道别的什么,再接着问就是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对这位质朴、率直且极具军人本色又平易近人的老校友的拉家常式的采访。

选择从军

张世英,现任海军某部副部长。他一生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华东水利学院4年的学习可算是过渡阶段,此前的少年时代是一个阶段,毕业后一直在部队至今是一个阶段,也就是目前所处的时态。

张世英出身于军人家庭,父母都是组织纪律性和原则性极强的人,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子女谋求什么方便。性格中与身俱来的正直、严谨、坚定的优秀品质,在他今后的人生之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69年,张世英离开父母,离开从小到大一直都生活着的北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军营生活的向往,前往青岛,在海军工程某兵团服役,一呆就是3年。这一年,他只有17岁。

在部队的日子是极其艰苦的,施工任务主要集中在山区,主要的工作是挖隧道、建码头。那时施工水平同现在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非常的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也没有现代化的工程技术。那一条条贯通山脊的隧道,全是靠人工的方式完成。张世英没有被艰苦的条件吓倒,他以十二万分的热忱投入工作,和无数年轻的工程兵一道,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燃烧着自己的青春,以实际的行动,来建设祖国。大家每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很多时候,还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因为施工过程中的隧道塌方或者爆破失败都是无法预知不可避免的。张世英亲眼目睹过身边的战友流血牺牲。

击水河海

3年在建设第一线的锻炼让张世英成熟了很多。

1972年,华东水利学院首开港口建设专业(即军港建筑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属于保密专业,它的设置对海军建设影响很大。因为在工作中肯吃苦肯钻研,部队推荐张世英在这一年进入该专业学习深造,他成为一名盼望已久的军人大学生,一名光荣的河海人。

“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是河海给的,在河海读书决定很多事情。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能有所作为,要感谢河海。”张世英在回忆他的求学经历时这样说道。

大学生活给了张世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前当工程兵时按图纸施工,也知道图纸所采用的方案最优,的确应该这样做,但为何要这样做,说不出具体的理由。“当时特别想要有机会去学习充实自己。”张世英不无感慨地说。通过对建筑工程知识系统全面地学习,以前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此刻有了理论上的解释。

港建专业是国家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立的一个专业,毕业后定向分配,专业完全对口,知识教授得也极其全面。学校对这个专业非常重视,专门配备了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授课,徐芝纶、薛鸿超、范志明、刘宅仁,……当年这些知名教授正值生命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他们站在讲台上,把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倾囊传授;而讲台下的学生,多是从部队经过锻炼考核后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他们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心怀一颗红心,准备学成之后重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更好地报效祖国。学的愿意学,教的愿意教,这样一种局面一旦形成,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互为动力。张世英在这般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犹如在沙漠中跋涉已久困顿的旅人见到一泓碧泉,忘我地学习着,汲取知识海洋中无穷的智慧。课堂上,他专注地听讲,仔细而详尽地记录笔记;下课了,图书馆、自修教室是他最常去的地方,查阅资料、复习功课,有疑问就请教老师,时常和同学就某个问题激烈地讨论。张世英迅速地成长着,到4年后毕业时,他已经能独挡一面,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图设计了。

在张世英的求学经历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徐芝纶教授。“徐老对我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他所给予我的影响不仅是在学习上,更主要的是在做人方面。他所倡导的‘做事先做人’的观点连同他传授的专业知识一同溶入了我的血液里,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我、指导我、鞭策我,成为我最重要的人生信条。”张世英沉浸在回忆中,“徐老让我认识到了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不可缺其一。教会你做事的老师是你生存的老师,而传你以道,教会你如何做人的老师则是你生命的老师、思想的老师。徐老不仅是一位学术方面的大家,更是一位体现大学问家人格魅力的完美典范,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一生的幸运,更是我一生的骄傲。”

华水留给张世英的不仅是受益终身的知识,还有点点滴滴美好而珍贵的回忆。“当时我们专业的同学在开运动会时负责打旗帜,出操时则担任领队,服装统一、步伐整齐,是校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体现学校特色的一个标志。”“那时我们一班人还特爱踢足球,1990年我到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学习时,一位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说认识我,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当时学校教工的小孩,常在场外看我们踢球。时隔20年,他还能记得,真让我着实得意了一把。”……张世英如数家珍。

“一晃30年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30年?在河海的那段日子怎么也忘不了。其实无论是谁有那样的一段日子、一段经历和一段生命后都不会忘记的,都会把它放在心上。”张世英这样总结他在河海的求学生涯。

风雨征程

在学校的时光是宝贵而又短暂的。1976年,张世英从学校毕业,回到驻扎在青岛的海军工程兵某团任技术员。一年后,即1977年,因为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他调往海军机关,回到了分别已久的家乡北京。

在这里,张世英工作了20余年。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国防体现了其科技水平,高科技时代的国防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军用技术靠引进解决不了问题,军事工程不可能依靠对外合作,而只能依赖自身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因为:一来,用于国防建设的经费十分有限;再者,从国外引进军事技术容易暴露自身的国防事业发展的进度和水平,不利于国家安全;而且外国也不可能大大方方地将最先进的尖端军事技术转让给你。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使张世英一刻都不敢懈怠。从学校毕业之后,在实际工作中,他常常感到,尽管在河海大学学习时专业较全面,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碰到的问题越多,越觉得知识不够用。怎么办?周总理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最行之有效却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部队里继续学习,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所获的知识逐渐具体化。时光流逝,新事物不断涌现,他非但没有跟不上时代,反而知识面不断扩大。

2002年初,一纸调令,将张世英调至海军后勤部任副部长至今。

军人之爱

在工作上,张世英做得尽心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同样做得相当出色。

他是一个好丈夫。张夫人亦出身于军人家庭,俩人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经历均类似。当张夫人在某驻军医院工作时,他们相识,因为情投意合并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所以不久便相知、相爱,结为秦晋之好。“作为一名军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自己的志向和事业能够得到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支持和理解。”提到家庭,张世英的脸上不经意地浮现出淡淡的温情,“幸好我们同样都来自军人家庭,性格率直、坦诚相见,在工作中相互理解支持,在生活中彼此关心扶持。新婚后的前些日子,我一直在青岛工作,她在北京,分居的几年里,她也没有半句怨言,其中甘苦两心相知!”现在,张夫人是北京某医院的主任医师,在其研究领域内是国内的知名专家,同时还是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央保健局医疗保健专家,可谓事业有成。而这一切,与张世英无疑是分不开的。正是他对妻子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妻子才能专心于事业,做出不凡成就。他还是一个好父亲。对于独生女儿,张世英并没有过多的宠溺,他一直本着适当引导的原则,主要的还是依靠她自身的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孩子在主动迎接挑战、迎击困难的过程中顺利地成长,现在,女儿已经是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家三口,和睦美满,其乐融融。

做事先做人

做事先做人,这是张世英一贯奉行的准则。他认为,只有把“人”先做到家了,做“事”才会好。人,要安心工作,宁为工作所累,不为名利所困。为工作累是身累,心里却是充实又轻松;但为名利所困则是心累,是作茧自缚。一个人一旦感到心累,那就应该从自己的思想里找找问题,学学“做事先做人”的道理。稍微了解一下张世英身边的人便会发现,不管是同事还是亲友,他们对张世英的评价都涵盖了谦逊、平和、正直、热心、严谨、坚定、诚信。而这些词不正包含于古老中华民族的传统做人品质吗?这次我们到北京,本来以为是采访不到张副部长了。他工作实在是太忙,就在我们在北京的行程即将结束,迫不得已要放弃的时候,秘书打来电话,说他特意在周末安排了一个时间,接受我们的访问。当我们终于见到这位肯牺牲自己宝贵的时间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学长时,却没有一点的紧张与不安。两道浓眉使他的面孔随时都有一种威严,但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他比我们的父亲稍微年长,而他也正好有一个比我们略大的女儿。他坐在对面,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让我们觉得他好象是我们的伯伯一般。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他亲切地和我们合影留念,并执意送我们到楼梯口,托付我们代他问候母校的老师们,祝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并祝学校越办越好。在我们采访开始前,他在处理文件,我们离开之后,他还将继续工作。

张副部长寄语河海后辈:“河海大学是一个非常有历史,学风好,教研水平高的学校。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中,河海大学为中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输送海军建设人才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有幸到河海学习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秉承河海务实进取的优良学风,以刻苦钻研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奋发学习,做事先做人,争取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作为一名曾经的河海人,更是永远的河海人,我将永远以母校为骄傲!”

(陈言 戴贵亮 刘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