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晔:选择奉献的人就是选择了高尚

发布者:吴富伟发布时间:2012-06-25来源:《群星璀璨》

张晔(1939 ),江苏常州人。1964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资源水文系。曾任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现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历任南京市第八至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八、九、十次党代会代表,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第八届江苏省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南京,有这么一位女领导,她性格爽朗果断,待人和蔼可亲,气质优雅端庄,虽年届花甲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许多青年干部工作上有了难题,找她;思想上有了疙瘩,找她;生活上有了困难,找她。她不仅是他们的贴心人,还是他们的“老师”。20年来,她培养的干部数不胜数,可谓“桃李满天下”了。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她功不可没。她,就是我们的校友——现任南京市政协主席张晔。  在党的关怀下成长

和别的孩子不同,张晔的童年十分坎坷。她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国民党无情地杀害。母亲带着她,艰难地度过了那段清贫的日子。在幼年的张晔心目中,母亲是最伟大的人,她坚强、勇敢,从不向困难低头。张晔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不要依靠别人,一切靠自己”的人生哲学。这段童年的经历铸就了张晔顽强乐观的性格。

聪明伶俐的张晔得到了老师和亲人们的偏爱。上小学时,有一位女老师,几乎每个周末都要把她带回家。她常常激励张晔。有一次考试,张晔和班里另外一个男孩考的分数一样多。老师对她说:“下一门你要考的比他好,才能拿第一!”小张晔听了,心里暗暗加劲:一定要考的比他好!张晔的奶奶是一位知识女性,对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格外疼爱。奶奶的言传身教,教会了她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道理。在别人关怀下长大的张晔懂得了“爱”的深刻含义。数年后,她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程,深有感慨地说:人最重要的就是爱和尊严。正因为懂得爱别人,尊重别人,别人也回报她以爱和尊严。

在常州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伴着老师、亲人的爱和殷切希望,张晔逐渐长大。1959年,她考入华东水利学院水资源水文系。在这里,张晔如鱼得水。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都活跃着她的身影。张晔大方直爽的性格,如火的工作热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养料,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快乐充实的大学生活在张晔的生命中一闪而过。大学毕业时,品学兼优的张晔豪情满怀,已准备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想到马上要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了,张晔心中激动不已。

不料,上面一纸文件下来,改变了张晔的一生。60年代中期,上级党组织在高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党的接班人来进行重点培养。张晔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她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引起了学校的注意。1964年,正值张晔毕业之际,她被确定为组织上重点培养的干部人选。

 

年轻的张晔心中有一万个不情愿,她不忍心放弃自己的专业。到江苏省委组织部报到时,在办公室见到一位老同志。她试探性地问道:“我可不可以不来报到?”老同志严肃地说:“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我在大学里入的党。”“是共产党员就要服从党组织的决定!”老同志丢下一句话走了,留下张晔一个人愣在那里。旁边的同志提醒她说:“你知道刚才那个人是谁吗?他就是省委组织部长辛少波同志!”从那时起,张晔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在思想深处完成了一次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她逐渐认识到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自己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强烈的责任感在张晔的心中油然而生。这一次选择,注定了张晔以后忙碌奔波的一生。正如她那句为很多人所熟知的话:“选择舒适的人就是选择了平庸;选择热闹的人就是选择了浮躁;选择吃苦的人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的人就是选择了高尚。”

第一项工作是到农村去,搞“四清”。那个时代,农民们作为新中国主人的自豪感十分强烈,生产热情高涨。张晔来到农村,大大地开阔了眼界,思想深处得到了一次洗礼。农民的淳朴、善良、憨厚使她一下子爱上了农村的生活,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她作为“四清”工作队队长、队党委书记,从不摆架子,和老乡们吃住在一起,劳动在一起。白天劳动,晚上还要开会、学习、研究工作。时间久了,她和乡亲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因她年龄小,乡亲们都很爱护她。每次开会都要到半夜,回来时还要翻过一个山头。房东老大娘怕她走夜路害怕,总是提一盏油灯,站在山头上,不管多晚,都等她回来。远远地看到山头的灯光,她就开始放声高唱。悠扬的歌声传到大娘耳朵里,就知道她回来了。吃饭时,朴素的张晔不爱吃肉,细心的老乡就把肉剁得细碎,和在面条里给她吃。离开农村时,大家都舍不得她走。临别时,行李包里被乡亲们悄悄放满了鸡蛋。这些小事,至今回想起来,仍能让张晔心里无限感动。她说,大娘的那盏油灯一直照亮在自己的心中,一直照耀着自己前进的每一步。

不久,张晔就被那股席卷全国的政治风暴吞没。 “你是刘邓路线的黑苗子!毒苗子!”甚至张晔的年轻也成了他们批斗的借口:“不会有你这么年轻的干部!你肯定是冒名顶替的!”各种各样莫须有的帽子扣到她的头上。张晔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从母亲和祖母身上继承的坚韧性格使她顽强地挺过了那段日子。她相信,乌云总有一天会散去。

期待的这一天很快来临了。党中央下达了保护这一批学生干部的指示,使张晔这批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得到解放。阴云密布的天空终于露出了笑脸,张晔的脸上也绽开了笑颜。

“人生就是呼和吸”

不公平的境遇并没有因此而停止。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人们思想上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很快散去。“臭知识分子”、“知识是精神毒药”的认识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经过组织重新分配,张晔进入南京无线电元件三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工人们知道她是一个大学生,对她有意地疏远。厂领导也因她是“刘邓集团的黑苗子”而不予重用。张晔曾经苦闷过、彷徨过。为什么她对生活饱含热爱,生活却回报她以冷漠?

无数个夜里,她辗转难眠。经历一番深刻思考,她终于想明白了。人活着,不外乎就是呼和吸,成败也就在呼吸之间。呼一口气,把浑浊的废气吐出去;再深吸一口气,把清新的空气吸进来。人生也是如此,总会有种种不如意,要勇敢地面对它,把它呼出去。生活中总也有美好的一面,它就是清新健康的空气,吸进来,生活就会注入新的动力。

她又以高昂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中。她主动和工友们接触,替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时,越苦越累的活,她越抢在前头。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她所在的装配车间是全厂任务最重的车间,常常是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发现双腿已经肿胀不堪。亲身体会到这种体力劳动的繁重,爱动脑子的张晔开始琢磨该怎样把大家从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她找来有关资料,认真学习,又联合厂里的两个中专生共同进行研究。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成功地研制出绕线机、点焊机和切割机。几个机器的发明,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她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工友们的信任和爱戴,她逐渐和大家打成了一片。不久,她被任命为车间主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这个车间连年获得“先进车间”的称号,车间党支部被评为“五好支部”,在电子仪表行业和南京市都受到表彰。

“我喜欢和工人在一起。我的女儿是工友们替我带大的。”张晔和工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时候,工作繁忙的张晔无暇照顾年幼的女儿。幼儿园放学后,都是工友们把她接到车间。饿了,大家给她喂饭。困了,就睡在车间里。女儿一百天时的纪念照就是工友们抱去拍的。至今,张晔和她的女儿仍然非常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

张晔在工厂的突出表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1972年,她被调到南京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工作。初到时,局机关大学生极少,人们对张晔这样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屑。张晔这一次没有唉声叹气,也没有怨天尤人。她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转变人们对她的看法,转变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凡是领导交代的任务,她都出色地去完成。同事们工作忙时,她主动帮他们干。同事们在生活上有困难,她主动去关心。周末,别人都休息了,张晔还要加班完成额外的工作。她执着热情的工作作风感染了同事们,卓越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的重视。

初到局机关时,张晔在办公室当秘书,文字工作量很大,晚上熬夜赶稿子是常有的事,甚至在有严重妊娠反应期间还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后来调到组宣科搞人事工作,不久又被调到劳资科任科长,同时兼任机关党支部书记。1980年,组织上将她调到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工作。张晔在组织部一干就是13年,从青年干部处副处长到组织部副部长、部长。

“组织部还有个敢讲话的张晔”

和张晔熟识的人都会被她独特的性格魅力所吸引。她的秘书说:“和她相处久了,都会很佩服她竟能把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魄力结合得如此完美。”的确,张晔果敢的魄力在她当领导时方才体现得淋漓尽致。

干部人事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它不同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在这里,她工作的对象是人。人是最复杂的,千差万别,同时又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决定提拔一个干部、重用一个干部,是具有一定风险的。组织部的干部必须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坚定的原则性。张晔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

在张晔担任组织部副部长时,曾流行着一句话:“组织部还有个敢讲话的张晔!”这句话,出自当时的市委领导之口。在市委的一次常委会议上,市委书记和组织部的同志们讨论关于一个干部提拔与否的问题。在此之前,组织部对他进行了详尽全面的考察,最后认为提拔还不太合适。在这次会上张晔发言说:“我们的建议是不提拔他,他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市委领导并不赞同这个意见,领导本人对这个干部的印象非常好。张晔坚持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是我们组织部集体研究的意见。我们是经过全面的考核后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同时,她表态:“我们服从市委的最终决定”。市委研究到最后还是采纳了她的意见。事后,市委领导找她谈话,说:“你这个人还是很有个性的!现在像你这种能够坚持原则,凭公心说话的性格是很宝贵的!”后来,在其他某一个场合,他对别人说:“组织部有个敢讲话的张晔!”

80年代初的中国百废待兴,急需补充大量的年轻干部。小平同志提出,提拔干部要坚持“三位一体”、 “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当时的组织部就肩负着这一艰巨的任务,主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因为“文革”的影响,在青年干部中,普遍存在着知识匮乏的现象,“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出现断层;第二个问题是在干部队伍中存在着思想不解放的问题,在任用干部时论资排辈的现象极为严重。鉴于此,她立即采取两个措施:一手抓培训,一手抓提拔。那几年,她跑遍了南京大大小小的单位,农村、工厂、学校、机关,考察了解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在此基础上,开始对他们进行各类培训,不仅在本地建立了培训基地,还把他们送出去进行培训。刚开始,有些单位的领导不同意,怕培训影响工作。张晔亲自到这些单位去动员,说服他们。就这样,一大批的干部有了学习的机会,同时整个干部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提高。现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已成长为南京市各行各业的主要领导干部,在南京市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此期间,她积极落实党的干部政策,使一大批曾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干部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大胆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大量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得到了提拔、重用;大力推行干部学历教育,解决了历史造成的人才断层问题;选送优秀干部出国培训,为南京的跨世纪发展储备高层次管理人才;在省内、国内率先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干部,取得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新突破。她倡导开办“党政一把手培训班”,研讨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问题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并得到中央组织部和江苏省委组织部的肯定。

1992年,张晔被任命为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

“我是南京市的一个保姆”

市委组织部有一位老同志,在医院里已经生命垂危。他说,我要见见张晔同志。张晔此时正在外地出差,得到消息,马上赶了回来。老同志把自己最后一个未了的心愿交给了她:拜托她照顾远在外地当兵的儿子。张晔想:一个老同志在临终时将自己未了的心愿托付给自己,这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女领导干部,张晔有时候更像青年干部们的一位贴心的大姐。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心让她更容易和他们沟通,她细心的关怀让许多干部终生难忘。某局局长夫妻俩闹矛盾,来找她。她分别做两个人的思想工作,解开两个人之间的“心结”;有的同志年龄大了还没有找到对象,张晔就热心张罗着给他介绍,还成功地当了一次名副其实的“红娘”。正因为干部们了解她,信任她,所以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只要有了困难,也无论大事小事,都喜欢来找她,跟她商量商量,听听她的意见,她跟女儿开玩笑说:“没办法,我就是南京市的一个保姆!”

不仅下级的干部们信任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也信任她。刚到组织部时,部里把一块难啃的“骨头”交给了她:找那些到了年龄还没有办理离退休手续的老干部谈话。好几个人去谈过,都谈不下去。100多个老干部,张晔去了之后一个个也就谈下来了。别人问她有什么秘诀?张晔笑着说:“这些老干部都是对南京做过贡献的有功之臣,他们看我年纪小,又是女同志,给我面子。”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可不是什么给不给面子的问题,而是因为张晔那一套独特的工作艺术。她和老同志谈话,不讲大话空话,从实际出发,讲透政策,老同志们有困难也积极热心地替他们解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同志们自然信任她。这里面还有件趣事:一位战争时期过来的老干部,很倔强,也很固执。别人去谈了几次都被顶了回来。张晔去找他谈话,他置之不理,自顾自地拿出一瓶酒来,说:“你要能喝了这瓶酒,我就办手续!”张晔被唬了一跳:“我是个女同志,从来没喝过酒,半斤白酒喝下去,可能会出事的!”但又一想,不喝也不行,开头就给堵住了,下面还怎么谈呢?“不管了,为了工作,喝吧!”于是,她端起酒,“咕咚咕咚”喝了下去。老同志一时也不知所措,看来这回是“服气”了,下面的谈话进展也就顺利了,最后还是办理了有关手续。

担任市委副书记后,张晔的工作面更宽广了,分管组织、统战、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工会、妇联、团市委、党校等21个部门。这时的张晔,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得她操心。她踏踏实实地、一件一件地去做,几年下来,做了许多造福市民的实事。

团市委的年轻干部们不会忘记张晔对他们的帮助。80年代末的团市委机关的干部们比较年轻,也有能力,但就是谁也不服谁,目无组织,自以为是,无政府主义现象严重。当时市里的领导对他们印象不太好,说他们单个拉出来个个是条龙,放在一起就是一盘散沙。市里领导请张晔去做做他们的工作。来到团市委,张晔召集大家开会:“我今天要给大家摆摆龙门阵。如果讲的不好,是我的水平问题。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我昨天一个晚上的劳动成果,希望你们要尊重我的劳动。想听的,坐在这里认真听,有不想听的,可以走,但不要打扰别人。”一段开场白就镇住了这帮年轻人。她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问题,最后又恳切地提出了几点希望。这次开会只才是她“降伏”他们的第一步。接下来市里正好有一个建设少年宫的项目,张晔把这个项目争取下来,并交给团市委建设。她再次召集他们开会:“这个项目争取来非常不容易,你们如果真的有本事,想做事,就给你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做出成绩来给大家看看!在领导面前把面子挣回来!”在她的鞭策和鼓舞下,团市委这帮年轻人卯足了一把劲,拿出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敢想敢为的作风,团结协作,精心设计,吃、住都在工地上,最终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市里领导对他们的印象。从此,这批青年人从思想上、工作上都很快地成长了起来。

“她是我们的带头人”

1998年,张晔调任南京市政协党组书记,当选为政协主席。有人说,“到了政协,干干歇歇”,张晔却没有这样看。她把这次工作的变迁当作自己事业的新的开端。

在这里,她是一个“全当家”,是市政协的“带头人”。政协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的三大职能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上任伊始,她就带领几位副主席对政协470多名委员及其所在单位逐一进行走访,互相沟通情况,宣传政协工作,争取委员及所在单位对政协工作的支持。她跑遍各个民主党派的机关和市属15个区县的政协机关,进行座谈、调研,既学习经验、交流情况,又研究问题、寻找对策。

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把统战工作当作事业成败的“法宝”来看待,政协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为”才能有“位”,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是要看怎么做。她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统战工作和人民政协的论述,深入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就政协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1999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她发表了题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民政协工作》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集中反映了她对政协履行职能这一核心问题的思考。她写道:“人民政协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要在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统战政协工作是要加强而不是要淡化;在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人民政协是充当主角而不是配角;新的形势下出现的许多错综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政协来说面临的是一个机遇而不仅仅是困难。政协工作要开拓新局面,就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新特点,找准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结合点。”

在张晔的带领下,南京市政协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概括地说就是“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主题,做到三个主动,搞好四个服务”。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中心,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突出两个主题,就是要加强团结、发扬民主,巩固和发展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到三个主动,就是要主动坚持自觉维护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主动寻找、探索履行职能的新思路、新方法,主动努力加强政协自身建设;搞好四个服务,就是要为全市工作大局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正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400多位市政协委员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在为促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塑造了市政协的良好形象。

“政协工作要有创新精神”,这是张晔对市政协工作的一贯要求。她说,我们从事政协工作的人一定要解放思想。我们要为党政决策献计出力,就要有超前的意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于是就有了“民主评议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这样的探索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的新尝试;有了全国政协领导参加、海内外200多名专家学者到会研讨、收到高水平论文97篇以及全国众多兄弟城市政协广泛参与的高层次“先进文化与城市现代化”论坛这样建言立论的大手笔;有了在各种媒体上开设的“议政堂”、“政协之声”、“走进直播室”等政协工作宣传栏目,架起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曾是一条令南京人无比自豪的母亲河。6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秦淮河变成了南京的“龙须沟”:河水发黑,恶臭难闻,居民叫苦,游人掩鼻。老百姓对秦淮河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在张晔的带领下,南京市政协围绕整治秦淮河水系工程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可操作性很强的调研报告和建议案。这些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今的秦淮河经过一、二期工程的整治,已经基本恢复了往日的神韵。为此,人民政协报在头版发了长篇专题报道,宣传南京市政府和市政协的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善举。

“做一样,成一样,做一个,就是一个精品”。张晔做事雷厉风行,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很高。她要求大家把工作做“深”、做“精”、做“细”、做“实”,做到位,做到家。5年来,市政协塑造了良好的形象,在南京市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中,市政协办公厅成为南京市机关作风最好的单位之一。

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张晔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本着“不提一般性意见,一般性意见不提”的原则,张晔站在全国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上参政议政、言献策。她对在全国政协的每一次讨论发言,向大会提交的每一份提案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关于农业和农村问题,她呼吁: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完善农业保障体系;要研究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的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的土地产出;要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关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问题,她提出三个观点:经济建设要注重“信息化”,城市建设要突出“个性化”,社会建设要关注“老龄化”。关于加快“科教兴国”战略实施问题,她建议:国家要加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引导,努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要狠抓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必须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类人才……

“从不把工作带回家”

刚刚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时,张晔到全国政协开会,曾有工作人员打听她:文艺界新增补的这位委员是谁?时隔数年,还总有一些相熟的委员拿这个话题跟她开个善意的玩笑。作为全国副省级领导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张晔有着一张年轻的面孔。经常有人问她,为什么一直能保持这种年轻的状态,她总是说,这得益于我有个美满的家庭。是的,张晔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在家庭生活上也是美满的。

“在单位,工作上要严格要求,但我从不把工作带回家”。尽管工作占据了张晔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但张晔从来没有忽略家庭生活。在单位,无论工作有多累,有多少不顺心,回到家,她立即调整心态,转换角色。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

张晔的丈夫在河海大学不仅从事教学科研和校务工作,而且是江苏亚欧区域经济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金陵职业大学的客座教授,在社会学界颇受人们的尊敬。早在华水读书时,张晔就和当时负责学生工作的胡老师认识。毕业后的1967年,由组织介绍,两个有缘人走到了一起。夫妇携手走过了35年的风风雨雨,相濡以沫,感情更见深厚。张晔和她的先生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张晔心直口快,爽朗热情,而胡教授则儒雅敦厚。两人的工作性质差异很大,一个长期从事党政工作,另一个却热衷于教学科研和校务工作。从很多方面来看,他们都是“互补”型的一对。张晔对自己留给家人的时间太少而感到十分内疚,胡教授却很少有过怨言,他默默地处理好家庭的事务,给了妻子无言的支持。夫妻关系协调稳定,感情美满,是张晔在工作中有自信心的来源。她说:“家人的牵挂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

张晔的婆婆住在她家里时,邻居们都一直以为是她的妈妈。婆媳两人关系特别好。婆婆也是一个思想开通的知识妇女,对张晔关心备至。张晔把她当自己的亲妈妈来看待,一口一个“妈妈”地叫。同为女人,婆媳两个心意相通,互相理解。婆婆的支持和理解,也是她的一大“幸福”。

女儿更是她的骄傲。尽管从小她就没有给女儿很多的时间,但她十分注意对她性格和人格的培养,从不给她过多的束缚,为她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女儿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又取得了澳大利亚皇家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现在就职于悉尼一家国际知名的建设集团公司并担任总工程师。

多才多艺的张晔业余生活非常丰富。她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珍惜健康的人。年逾花甲的她脸色红润、体态匀称,步伐轻盈矫健,看起来非常年轻。年轻时曾三次横渡长江的她至今还坚持每周游泳。工作间隙,她也常和工作人员打上一小会儿乒乓球。她酷爱艺术,家里的钢琴是她的“宝贝”。她还非常热爱中国的民乐,擅长弹奏琵琶,京剧、沪剧、越剧、锡剧唱得也是有板有眼。

张晔得到的爱和尊严早已超出了她的预期。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她那句富有哲理的话:“选择舒适的人就是选择了平庸;选择热闹的人就是选择了浮躁;选择吃苦的人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的人就是选择了高尚。”

(刘霞 王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