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水初创时的“一穷二白”

发布者:李海峰发布时间:2016-09-30来源:话说河海

1952年,全国高校效仿苏联进行院系调整,民国时期水利学科师资力量最强大的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合并,华东水利学院由此诞生。1953年,我作为华东水利学院的第二批学生来到南京求学。在和平门车站,许多高校的客车前来迎接新生,而此时一辆捷克牌的运煤卡车是我们的校车,把我们送到了仍然在建的华东水利学院。当时华东水利学院在筚路蓝缕的创业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拥有了自己的校区,告别了“寄人篱下”的生活。1952年建院时,清凉山只有三幢宿舍、三层楼房的北教和马歇尔公馆,不能满足合并后的教学与实验需要,因而借东南大学的校舍来上课,学生就住在东大的文昌桥宿舍。至于清凉山校区的选址有这样一个缘由:1934年郑肇经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现代水工和土工的实验研究机构——中央水工试验所(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是全国水利科研圣地,筹建华东水利学院的张长高书记和严恺副院长便选择这个学术重镇的清凉山附近作为校址。当时规划的校区规模很大,现在的国防园为操场,石头城是学生区,近几千亩农田都划归华水所有,以前耕地的主人被聘为第一批校工,仍然在这片土地上劳作。城西干道原是华水内的一条路,后来校园在“文革”时期被分割,几千亩地也随之被征走。我来上学时这里仍然非常简陋,周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学院也没有大门,最早动工的工程馆才修建了一米来高,教学工作都是在操场上临时搭建的草棚子里进行的。学校以3 000块的价格买来房子给讲师以上的教师家庭居住,每家半幢洋房,一级教授每家一套花园洋房。后来的西康路3号家属院曾是国民党的雷达学校,解放军接管后学校被撤至郊区,学生宿舍是由国民党败退后的军用雷达学校改建而成,由于房屋紧缺,男女生不得不混住在同一层楼,尴尬与不便可想而知。学生活动没有场地,餐厅就成了礼堂,学生们都拿着小马扎聚集在一起听报告,看演出。条件的艰苦更激发斗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老师也满腔热忱。华东水利学院的师资力量是顶尖的,我们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家一、二、三级教授。很多老师上课前都先一字一句地写好讲稿的初稿,定义概念字字锤炼,多一字嫌多余,少一字则讲不通,然后再找出重点难点作为第二稿,再后凝炼成第三稿,最后还要对着镜子讲一遍,连语气和神态都追求完美,上一节课往往要花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作为教务长,徐芝纶教授更是做出表率。他讲扬州话,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备课时手边会放一本字典用来正音。他把严谨认真的精神发扬到极致,也吸引众多外校的老师纷纷慕名前来听课。全院上下都用近乎严苛的心态一丝不苟地对待学术,精益求精,力求卓越。

1957年,我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作为助教留校工作,辅助黄文锽讲师教“水力学”。当时国内并没有权威的教材可供参考,每堂课都要靠发放提前准备好的讲义来代替课本,师生们亲切地戏称为“发传单”。为了更好地参考俄文教材编写讲义,徐芝纶教务长从最基本的字母开始着手,跟着广播自学俄语。徐老觉得自己的口语有些不足,就去新街口的中苏友好馆向苏联专家学习,还为青年教师办了俄语学习班,号召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一起编译苏联的著作和教材。他埋头于厚厚的俄语教材里刻苦钻研,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拿到俄语学习班,大家讨论着解决,这样一点一点地填补着教材方面的空缺。1956年,在徐芝纶、顾兆勋等教授的组织领导下,青年教师将俄文版的《水工手册》译成中文,由水利出版社出版。1959年,高等教育部在南京成立全国水力学教材编审组,以华东水利学院为主,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水力学教学大纲,由刘光文先生的学生黄文锽教授担任主编。黄文锽教授讲课风格灵活自如,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天给我布置的作业题,我做好后,第二天又布置不同的作业。当时助教的工作包括批改作业,解答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拿着陌生的题目给我解答,有时也让我困惑。我把做助教时收集的习题交给青年教师,后来这些灵活多变的习题被整理出版,大大拓宽了读者的思路。第一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展开,全国的试题统一由华东水利学院编写,主持工作的是教研室主任梁文康教授和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张长高教授。为了准确控制研究生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试题的难度,编写组会先出题给助教做,助教做得出来的题目就被录用,助教做不出来的教授会提示一个思路,如果这样还不能做出来,这道题就因难度过高而被废弃了。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华东水利学院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参考书目的编写。如今,我的案头珍藏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材料,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两本辞海。《大辞海》的建筑水利卷由同济大学和河海大学共同编写,其中河海大学主要负责水利部分。在水利领域,河海大学以高屋建瓴的姿态推动着学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存有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是1977年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当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教材编写座谈会、扫盲工作座谈会、全国教育事业计划座谈会、部分高等学校设备物资汇报会代表的合影,一张是中共领导同志与出席1993年教师节表彰大会全体代表的合影。这不仅是我和赵光恒教授、方庆教授、戴寿椿教授的荣誉,更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拥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形成冲天之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开拓一条康庄大道。在一代又一代河海人的努力下,学校不仅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对整个国家水利行业乃至工科课程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古创业多艰难,而那些峥嵘的岁月和打拼的日子却是回忆里最为美好和光辉的片段。这段创业史对今天的河海大学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前辈开创的基业,需要新一代去铭记,去发扬。任重而道远,青年教师和学生该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书写河海新的篇章。

(许荫椿,1957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曾为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一晴,201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