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肉,加油!

发布者:李海峰发布时间:2016-10-10来源:话说河海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梦起的时刻……

当“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又一次响彻神州大地,梦想照进现实。与万万青年一道,知识成为开启命运之门的金钥匙,把我和河海紧紧地连在一起,我在此学习、工作和生活近40载。今天,她迎来了百年华诞。置身欢庆百年的氛围之中,作为百年校庆的筹办者一员,回望河海百年发展,自己初入河海的记忆也愈发历久弥新。

1977年,“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复出后,最先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恢复高考。犹如珍宝失而复得,人们重新获得了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7年冬天和1978年夏天,约1 180余万有志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怀揣奋发的意气和忐忑的心情奔向考场。冬夏两季高考,共录取了67万多名大学生,真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77级和1978级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即同学之间年龄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者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始醒人事。夫妻、叔侄同堂等屡见不鲜,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故事。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学毕业后,我自认为这辈子不太可能接受高等教育了,因而只能选择工作,成为职业驾驶员,这可是当年的时髦工作,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是“四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当了3年汽车司机后,我通过了1978年夏天的高考,能来到河海,还缘于我的一位邻居。填报志愿时,无论家人还是我自己,对高校、对专业都不了解。我的邻居中有一位人人羡慕的工程师,他从事水利工作,还曾经出过国,这在当时可是很了不起的。他当年报考赫赫有名的华水未被录取,所以在我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就极力推荐,希望我去完成他未尝的夙愿。我按他的建议填报了华水,并因此被农田水利工程系录取。

1978年秋,我简单收拾行囊,来到了华水,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当时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主要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电站动力设备、农田水利工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港口及航道工程、军港建筑工程、海洋工程水文、陆地水文、工业自动化、水工建筑力学、电子计算机应用等11个专业。尽管已经是农水专业的一名学生,但是我们很多人对水利的认识还停留在“肩挑手推,开沟挖河,大干农田水利”的印象。记得当时水动专业的同学充满优越感地打趣水工专业的同学,认为水工专业毕业后要一直在偏僻的山间户外造大坝,修电站,日晒雨淋,干的都是脏活累活;水动专业毕业后则在电厂里面,风吹不着,雨淋不到,是坐享其成的管理者。为此,水工的同学还苦恼一阵,随着学习的深入,水工的同学总算找到了能一雪前耻的理论:水工毕业生只需在野外待上一段时间,可是水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一直留在大山里呢。这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让人觉得既亲切又有趣,后面扳回一局的水工同学在短暂的扬扬得意后,可能很快就会清醒——他们其实是从一座大山辗转到另一座大山。

尽管对专业一知半解,但是经历过高考的成功,身处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1977级和1978级同学普遍带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自觉投入学习,努力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补课。当时的教学安排是一周六天上课。早上是英语早读,上午主要上课,下午自习,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学生则必须参加体育锻炼,晚上主要是写作业、自习。上课的时候,教室前三排是“兵家必争之地”,一定是要起个大早才能拿下;课间老师也没有歇息的功夫,要被答疑的同学团团围住;樊映川、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大家都是反复练习,烂熟于心;每开一门课,图书馆的参考书都会被一抢而光;周末的时间,大家必去的地方之一就是当时中山东路的新华书店,学校不开的课,大家就自费买书回来研读。我记得当时买过有关数理方程、数值分析、弹性力学等教科书,这些课都是现在研究生才开的。虽然其中很多内容难以理解掌握,但是对知识强烈的渴求让大家近乎有一种“知识饥渴症”,不断地促进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追求。同学之间氛围也很融洽,互相督促鼓励,坚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我当时住在学生一舍。宿舍共8个人,摆五张高低床,中间有两张大桌子拼在一起。学习之余,我们宿舍会利用中午或晚上自习之后就寝之前的时间,来一盘棋,或者来一局牌,引得隔壁宿舍的同学纷纷来凑热闹,小小的宿舍人头攒动。观棋者是要站队的,输的一队人负责洗碗。打牌输的人则要负责第二天一早帮赢的人买早餐、拎书包、占座位。得益于这个“规矩”,我倒是能经常坐到教室的前三排,还不用起得很早。

当年上学,学费全免,大部分同学还能享受国家助学金,学校还会根据个人家庭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助,同学每月最多能拿到20多块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节俭一点的话,甚至可以帮助家人。同学中工作5年以上的还可以带薪上学。所以大家整体的生活水平还不错。

我们宿舍离食堂很近,当时食堂的伙食虽比较简单,但是每天中午都有荤菜,价格实惠,味道也不错,这在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的时代,已然是非常幸福的事了。早餐很简单,主要是稀饭馒头。所以校门口的蒸饭包油条和辣油馄饨是大家的最爱。刚进校的时候我们实行桌餐制,后来改为食堂制,就更自由一些。我们的餐具主要是瓷盆和汤勺,而且饭盆都很大,可以在打饭时多打一点。食堂设置了储物柜,因数量较少,刚开始大家争相抢占,后来储物柜的丢失率太高了,又为了能在下课后第一时间冲进食堂“抢”到自己喜欢的菜,大家索性将餐具带到教室。这样一来,最后一堂课的老师头疼了,因为他必须精准把握讲课时间和同学的状态,稍有要拖延的迹象,课桌下面就会饭盆与勺子齐鸣。说“冲”进食堂“抢”菜,真是一点不夸张。我们当时的菜品主要有:清蒸狮子头、燕窝蛋、红烧大排、千张卷肉等,都是一毛五到两毛一份,青菜烧肥肉片是五分钱一份,还有其他一些蔬菜。米饭蒸得很蓬松,所以盛到饭盆里看起来很多。每周偶尔有一两次面条或者包子,都要排长队,去得晚就只能再等下次了。当然压轴登场的定是最最抢手的,食堂里经常排成长龙的窗口卖的是一道叫麻辣肉的菜。全瘦的猪肉片,用酱油、辣椒油、碎花椒、葱姜蒜末等大火爆炒,肉质鲜美入味,汤汁馥郁下饭,不用进食堂门就可闻到香味。有幸买到这道菜,只祈求服务员打菜的大勺少抖两下,即使是多带点汤汁,都能多吃下不少饭。直到现在,回想起这道菜的味道都会不自觉地咽口水,真是人间美味!有趣的是,卖麻辣肉的服务员还是一位年轻漂亮、个子高挑的姑娘。不知我的同窗好友再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会不会有心照不宣的感觉,古人所谓秀色可餐,大概就是如此吧。

现在,很多人都把1977级和1978级学生称作“天之骄子”,精英中的精英。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让每个人似乎都卯足了劲儿,要把曾经失落在乡间田野、工厂军营里的青春与梦想找回来。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那一代大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在紧张而又规律的学习之外,会积极组织、参加各种课外活动。郊游、学雷锋活动、溜冰、桥牌、围棋、交谊舞会,大家都踊跃参加,处处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时,邓丽君的歌曲、伤痕文学等也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记得当时我们组织去安徽琅琊山郊游,坐火车到达滁县后,靠扒拖拉机和步行才到了醉翁亭。秀美的山水人文洗礼了我们的灵魂,在回程的火车上,我们学雷锋做好事,一路帮助从东北来的迷路老奶奶,直到把她托付给南京站铁路派出所的民警。“文革”以后华水的第一场舞会就是我们组织的。在水利馆,大家一起动手搬桌子、挪椅子,腾出一个大教室,并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帮助大家尽情展现舞姿,我们还在地上洒了滑石粉。因为冬天太冷,我们从实验室里拿来了电阻丝当取暖设备。那个时期好像没什么能阻碍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当时外出或者活动拍的照片都是自己冲印。将宿舍布置成暗房,显影、定影、清洗、上光,甚至放大缩小照片,都是自己动手。那时物质条件虽然贫乏,但是我们都充满热情、朝气蓬勃,竭尽心力投入到每件事情中,并且从中获得满足与快乐!

青春能量的井喷是在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这是所有学生最期待的盛会。运动会的主力选手大多是校运动队队员。当时的运动队员通过选拔产生,按月发训练补助,还会发运动服、运动鞋,我以后多年的运动服装都是运动队发的,这都是后话了。每逢运动会,校园里就会变成欢乐的海洋,学校全部停课,参赛的选手们精心准备,其他同学就自愿当服务队、啦啦队,全员参与,呐喊摇旗,锣鼓喧天。这一年的运动会,田径赛场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身影,教工队里有一位不是我们“麻辣肉窗口”的姑娘吗?看着她在赛场上奔跑的身影,大家都围了过来,想为她加油助威,又不知道人家名字。不知谁喊了一声:“麻辣肉加油”,一石激起千层浪,体育场上所有的男生都开始高呼“麻辣肉加油!麻辣肉加油!……”

时光飞逝,3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我已记不清当时“麻辣肉姑娘”是否因我们潮水般的呐喊声奋起直追勇夺第一,抑或是羞红着脸躲到人群里去了。但是这鼎沸的“麻辣肉加油”的声音,犹在耳畔,就像是我、像是我们这一代河海学生的青春旋律一样,带我穿梭时空。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亢奋的年代,我们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以近乎苛刻的热情来追求理想!大时代与小个体交相辉映,发展中的河海,以她特有的精神气质为这些曾经的天之骄子打下独有的烙印,培养了他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优良品质支撑着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众多领域奋发拼搏,成为中流砥柱,行业翘楚,国家栋梁。

有河海的地方,就有河海人!有河海人的地方,就有河海的精气神!1978年,我来到河海成为一名大学生,毕业之后留校成为一名教师,我把我在河海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通过讲台、研究课题,传授给我的学生,身体力行启发他们继承河海传统。历史给了河海、河海人改变命运的契机,我们也前赴后继,代代传承,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担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蒸蒸日上的建设发展中,投入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中,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百年华诞,祝福我们的河海盛世更辉煌!河海加油!麻辣肉加油!

(姚纬明,1980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工程专业,曾任河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