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档案馆里有一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五辆摩托车一字排开,队员们并排站在车旁,可帅气了。最边上还有两位女同学,也是飒爽英姿。这些照片是1958年河海摩托车队的部分合影,照片上的他们可是当时南京高校摩托车比赛的冠军!提供照片的王老师就是其中两名女同学之一。王老师全名王秀英,曾就读于河海大学1955级水文专业,毕业后留校水港系制图教研室,直到退休。
想加入?要“三好”学生,还要考过自行车
据王老师称,河海摩托车队成立于1955年,当时有七八辆摩托车,都是意大利进口车,车队有十几个学生,只有两个女生,她就是其中之一。当年,能进入摩托车队可是一件非常酷且了不得的事情。
进入摩托车队首先要成绩好,成绩差的要补功课没有时间训练,要知道当年王老师所在的专业进校210个人,毕业时只剩下了140人,淘汰率相当高;其次,得是学生干部,这说明积极服务同学,政治素养高;然后,还得经常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积极锻炼。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已经基本达到“三好”学生的标准了,但是,还不够!还要再通过一项自行车测试,看看骑自行车水平如何,控制车的平衡感如何。20世纪50年代那会儿,连自行车都很少,会骑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最终选拔进入车队的学生基本都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尤以高年级的居多。王老师大一就进入了摩托车队,因为她不仅成绩好,是班干部,还是女子篮球队的队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王老师会骑自行车,而且技术不错。王老师回忆称,当年上中学那会儿,因为家比较远,自己每天单程要骑五十几分钟才能到学校,而且青岛山路多,非常难骑,也正是如此,自己练就了骑自行车的好技术。
训练?借场地也要练起来,上路能飙到100多码
王老师是摩托车队的第一批成员。当时比赛前,所有的河海摩托车队成员全部被拉到南大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全封闭培训,不仅学骑车,还要学交通规则、车的结构甚至怎么保养。骑行的训练场地就在南大的大操场,王老师学得很快,一天不到就学会了,而且骑得也不错,车队的其他成员都很怀疑地问她是否真的是第一次骑,但确实,那是王老师第一次碰摩托车。
回到河海后,训练的场地主要在河海的大操场,当时河海的大操场周围还都是泥巴墙,有一次一位车队成员没控制好还不小心撞到了泥巴墙上。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河海校园的体育活动可是开展得轰轰烈烈,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都要用场地,摩托车队只能放弃使用大操场,改成中午(只有中午有时间,其他时间学习紧张)绕着学校骑,但是骑的时候一定会经过当时的教师宿舍一舍,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影响教师午休,摩托车队因此还被不少老师投诉。后来,车队有时会骑到现在的明故宫公园训练,那里原来是个大操场。
王老师唯一一次摔跤就是在那,因为转弯的时候速度过快不小心摔了下来,脸都擦破了,但她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当时在路上练的时候,王老师最快可是跑过100多码的!用她的话说,就是“当时什么都不怕,开”。
比赛?平时训练都是平地,比赛居然是越野赛!
就是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下,1958年,王老师作为河海摩托车队参赛队员(两男一女)参加了南京市高校摩托车比赛,比赛的项目居然是越野赛!
要知道,当时训练都是在平地,山地可是他们第一次开。据王老师回忆,当时是在一座没有岩石的土山上比赛的,可能是汤山。也许是中学时在青岛的山地骑自行车上下学习惯了,王老师没有一点害怕,唯一后悔的就是起跑比别人慢了点,所以拿了女子第三名。王老师说,要是当时起跑快一点,她能拿第一的。当年参赛的还有东大、南林等高校,东大因为实力强还派出了两支队,不过团体冠军那年被河海拿下了!比赛过后,王老师因获得女子第三而获得了学校奖励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王老师很开心,把它当做宝贝一样留着,多年一直保存着,后来因为搬家丢失了,王老师很是遗憾。
后来?学摩托车热情高涨,学校里开起辅导班
摩托车队在学校里越来越红火,甚至成立了摩托车辅导班,不仅学生报名热情高涨,不少老师都来抢着报名。当时路上自行车都不多,如果有机会骑(学)摩托车,大家都认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不过辅导班也不是谁想来就能上的,同样也要通过自行车骑行考试,然后分批入班,辅导结束还要考试,但这一点都没有减少河海师生们当年报名的热情。大二暑假,王老师没有回家,特地留下来帮忙辅导学员。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的时候,王老师还骑着摩托车参加了河海的国庆大游行(当时国庆的时候每个高校都要派出一支游行队伍参加国庆游行,类似于现在的花车游行),想象当年的场景,河海当时的游行队伍一定帅呆了!
现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健康依然
王老师现在已经是80几岁的高龄了,但是当年在学生时代养成的经常锻炼的好习惯这么多年一直保持了下来,她每周都会来学校参加离退休处组织运动会或者是大合唱活动,有时也会约上几位好朋友去周边踏踏青,身体依然健康得很。
当年骑着摩托车的飒爽少女现已成了头发斑白的老奶奶,但是那一段热情燃烧的岁月,速度与激情共存的青春,却是王老师在河海最珍贵的记忆。
其实早在1915年建校之初,河海创始人张謇先生就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的培养,提出了“首重道德,次重技术”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了落实“德为本、才为末”的校章思想,学校还专门设立进德部,确立三条教育方针:“(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 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 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那会儿的摩托车速度与激情其实只是当年河海轰轰烈烈的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缩影,也是张謇先生确立的第二条教育方针最好的体现,不是吗?
(柏蓉,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