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日夜奋战,为的是研究的白璧无瑕;反复思索,刻苦钻研,为的是设计的独出心裁;乐于助人,积极志愿,他将温暖的阳光洒向需要帮助的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朝着内心坚守的目标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他便是2017年度宝钢奖优秀学生奖获得者——机电工程学院大四学子杨逸飞。
目标指引方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一时杨逸飞就明确了自己投身科研的志向,并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大学的主旋律是学习,而其他方面则是在必不可少的和弦。所以他既能在学习与科研领域劈波斩浪摘得桂冠,又能担任学生会执行秘书长并积极参加校外志愿者工作。明确的目标激励他在重重困难中坚持下来,成长为一名全能型学霸。
困难激发潜能
“学习和科研上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专业课最多的大三便是最艰辛的时光之一,不但需要良好的数理基础,还需要专门工程领域的知识积累,这大大提升了课业难度。“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解决问题,首要任务还是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在算式推演,方法运用和解题技巧上都要做足准备,熟能生巧,这样即便在考试时遇到难题,也可以根据经验写出大致的思路。
杨逸飞告诉我们,实际上校外的竞争比校内激烈得多,尤其是科技比赛中创意更新的速度很快。所以必须得投入更多精力,更多的参与交流合作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意见都是经验之谈能为我们的设计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准确地指出尚存的不足。”
平台助力成长
“在科研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学校优秀的科研平台,”杨逸飞表示。学校塑造了优越的平台,将学生们推向各种各样的比赛中,给科研爱好者们一个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学校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为他们的科研之路保驾护航。
学校提供的一对一导师制度的“英才计划”,由老师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使得学校优秀的科研资源能够充分被学生们利用。同时,学校以专事专做的态度对待大型竞赛活动,设计专门的基金和项目组,全程关注比赛进程,为竞赛学生提供最大帮助。杨逸飞回忆,在他参加被誉为大学生科研比赛奥林匹克的“挑战杯”时,学校高度重视,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指导老师,都全程关怀,提供充足的科研资金,每周召开例会探讨科研项目,甚至还定期请专业教授指导,全力支持项目助力获得优异成绩。
这位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习与科研的同时还踊跃投身于校内校外的社会活动中。校内,作为学生会执行秘书长,始终勤勉工作,活跃在各个活动的组织一线。校外,他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曾荣获河海大学“优秀志愿者”的称号。
“我在学有余力的前提条件下,有意识的去争取一定的社会工作,服务同学,磨练自己。长期的学习科研锻炼的是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社会工作则是锻炼了横向思维能力。”这些工作与学习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与此同时,社会活动能够使杨逸飞结识更多不同领域的优秀同学与专业老师,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真传。
初心伴随始终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种现象普遍而又正常。“我并不觉得千篇一律的将目标锁定为争做学霸是绝对正确的,更重要的是要发掘自身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家庭意见与期许,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拥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要时刻关注竞争形式的变化,根据竞争形式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计划和方向,不能落伍,也不能亦步亦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杨逸飞不仅对问题深入探索,以毅力和严谨的思维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同样重要的是,他还具有极强的执行力,没有拖延症,合理安排时间,第一时间把任务做完,提前保证交任务,尽量让自己充实,这也是杨逸飞的秘诀之一。
如今已经获得保研资格的杨逸飞说:“实现并不是目标的全部意义,我实现了一些目标,但也有一些遗憾,比如每每从实验室中走出,看着华灯下指扣目对的学弟学妹,总是不自觉的抱紧了自己。得到与失去,也许这种平衡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精彩之处。”(文:王艺璇、卢亦鑫、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