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仪祉先生逝世80周年】| 培桃育李 治河惠民

发布者:李海峰发布时间:2018-03-09来源:新闻网

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有一组“华夏水利先贤颂”青铜雕像,李仪祉先生便是其中之一。201838,是李仪祉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纪念日。历史走过了八十年,李仪祉先生的故事依然在传颂,他的精神风范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李仪祉(1882-1938

陕西蒲城人,著名水力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工程先驱。1915-1921年和1926-1927年在我校任教。曾任教务部主任、进德部主任、出版部主任、研究部主任诸职,教授水工结构、机械、力学、路工、数学、地质、地理、德文等课程。首创用国语授课,率先编写中文教材讲义,讲授近代水利科学技术,深受河海师生爱戴和敬仰。

一百年前,被人称为“当代大禹”的水利先贤李仪祉在河海的课堂里,用浓重的陕西口音高声问道:“什么是水利?”

课堂里鸦雀无声,无人能答。

李仪祉娓娓告诉大家:水利就是对水的利用。水有益于人也有害于人。浇在田地里能长庄稼,浮起船舶能运输货物,通过水轮机能发电,人不能一天没有水,这些都是水于人有益的事;洪水、内涝、海侵等是于人有害的事,用科学措施去兴利除害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水利工程。

李仪祉言简意明的这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他面带笑容,教室里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席话,使许多同学立志为水利事业辛勤劳动、忘我献身。

李仪祉在德国留学时留影

据我校首届毕业生、曾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的汪胡桢院士回忆:

“我1915年中学毕业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庄严得像神父样的李仪祉第一次跨上讲台为我们上水工课时,全班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屏住了,大家为李仪祉的博学所折服,李仪祉曾两次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工程,他是全校师生敬仰的学术权威。

当时,新式水利工程全国一处也没有。为了设置直观教材,李仪祉在校内建一所水工展览室,还在室内陈列了各种水工建筑物的模型。为了制作水工模型,李仪祉从家具店里物色了一个会做家具的少年雷宗保。在制作水库模型时,雷宗保看不懂图纸上的等高线,我叫他先做一木架,上面蒙一块描图用的蜡布,作为水库的水面,用黄杨木雕成重力坝溢洪道及水力发电厂房,置在‘山谷’的出口处。又用薄木片照等高线切割,迭置起来,涂上油灰与油漆做为水库的边缘。模型做成后,李仪祉大加夸赞,请全校师生来参观。李仪祉在模型旁边对大家说:‘这片水体,外语叫Reservoir,意思是储蓄处。我国古书上叫它坡或塘,都是单音节字,叫起来不顺嘴,你们可思考一下,为它取个双音节的名字。’那天晚上,我在枕上思索到‘水库’二字,并口述了七绝一首:‘从来粟米聚成仓,而今雨水也入库,蓄潦济旱能发电,五谷丰登百工富。’第二天,我向李仪祉做了报告,李仪祉十分同意,就以此为Reservoir的译名。他说他曾想到‘水坡’两字,但嫌不通俗,‘水塘’又似规模太小,故宜用‘水库’为译名。先生的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颇令人钦佩。”

李仪祉,字协,号宜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科学家、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奠基人。生于1882年,于1938年逝世,陕西蒲城人。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河海工科大学教授、陕西省水利局长、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西北大学校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江淮复堤工程总工程师、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31年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时,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他一生从事水利事业,对水利学术造诣甚深,除致力于培养水利人才外,还亲自主持开辟了陕西关中灌溉工程,并参与长江、淮河、海河等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工作。他毕生奔波于祖国各地,躬身查勘,悉心研究,总结我国丰富的水利科学遗产,把西方水利科学知识与我国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相结合,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仪祉出身名儒世家,聪慧勤奋,少年时便取中第一名秀才,但他认为八股文是无聊的文字游戏,“读书要求实用,而且要应用到人民的福利事业上去”。弃功名仕途,立志献身祖国,在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即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工科,辛亥革命爆发时他赶回国内参加革命,两年后重返德国完成学业。1915年学成回国,受聘担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教授水工结构、机械、力学、路工、数学、地质、地理、德文等课程,曾兼任教务部主任、进德部(斋务部)主任、出版部主任、研究部主任诸职,并于校长外出或病假时代理校务。

李仪祉在西北考察时留影

李仪祉于1915年至1922年夏在校执教7年,后回陕西主持水利工作,1926年夏又回校任教近1年。他在校授课最多,兼职最多,事事认真从不苟且,诲人不倦,循循善诱,重视科学,注重实践,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当时学校采用的课本都是欧美原版,教师讲课也都用英语,李仪祉认为外国课本不联系中国实际,影响学习效果,于是率先发奋著书编讲义,使用汉语、联系本国实际讲课,深受师生的欢迎和赞扬,不少教师相继效法。他还亲自设计监制了一批水工建筑物、交通建筑物、施工机械等模型,收集各种建筑材料样品、地质矿物标本等,建起陈列室,供直观教育之用,还经常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河工水利。李仪祉对河海的创造和发展贡献很大,深受师生敬重与爱戴,大家都乐意向他请教,毕业离校的学生也常常受到他的关注与指导。

李仪祉念念不忘报效祖国、造福人民。1921年陕西大旱,他毅然离校回陕主持水利工作,率领一批河海毕业生踏勘、设计了关中八惠渠,蓄水引水灌溉,解决黄土高原的干旱问题。但因国库空虚,无力施工。19281930年,陕西又连年大旱,经李仪祉奔走呼吁,在华洋义赈会和檀香山华侨资助下,19311932年建成我国第一个新型灌渠——泾惠渠,受益农田70万亩。卓著的效益引起了银行界注意,他又取得贷款支持续建洛惠、渭惠、梅惠渠,受益农田200余万亩。李仪祉去世后,几十名河海毕业生继续从事灌渠建设。灌渠建设在解放后受到政府重视,加快建设速度,关中地区建成了塞外江南,稳产高产,实现了李仪祉的遗愿。

李仪祉带领学生在郊外实习

李仪祉另一个巨大功绩是建树了科学治理黄河的方略和理论。1933年黄河发大水,决口58处,下游一片汪洋,李仪祉应邀担任第一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他一面组织抢险堵口,一面探求治本方案,成立测量队、地质土壤调查队、水文站、气象站,亲赴上游查勘,访问群众,追根求源,在德国做了大规模的黄河模型试验,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治黄方案,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河思想,主张上、中、下游综合治理,同时并重,上游造林种草,修筑沟洫,保持水土;中游筑坝拦水,防洪、发电、航运兼顾;下游疏导,并固定中水河槽。这些方案他生前虽未及实施,却为科学治黄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李仪祉一生不知疲倦的忘我献身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十分感人,陕西群众崇敬地誉之为“李圣人”、“活龙王”和“当代大禹”。由于多年的过度劳累,李仪祉一病不起,他立下的遗嘱是勉励同人继续治导江河,他弥留之际仍想着工程,嘴不能言语,用颤抖的手写了“土坝”两字。他住院期间,每天有远道赶来的百余农民在医院外烧香磕头祷告,安葬时有几个县的5000多农民远道赶来送葬,每年清明节都有几万人扫墓,关中各地建了好几处李仪祉庙,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左一为李仪祉)

中国水利学会于198222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李仪祉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水电部党组出版了《李仪祉水利编著选集》。2005年,河海大学90周年校庆时,学校在西康路校区树立了一组“华夏水利先贤颂”青铜雕塑,其中,李仪祉便是六位先贤之一,从此“驻身”河海。(文:张松涛;图:刘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