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探索“爆款”课程育才新路径

发布者:李海峰发布时间:2018-06-04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想到又能上这门课了,心里很期待。”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二学生王力哲在食堂匆忙吃了晚饭,就赶紧去听“《红楼梦》中的中国艺术精神”这门课。

这门课是电子科技大学“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60余门课中的一门。这套被电子科大学生誉为“爆款”的系列课程,以人类文明史和世界科技发展史为主线构建,课堂教学采用小班研讨的形式,其广博有趣的授课内容、文理互补的教师配置、丰富的延伸活动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课程人气爆棚背后,是这所理工科学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尝试。电子科技大学在推动“电子信息+”与各行各业深度交叉融合同时,注重价值观塑造和人文情怀培养,聚焦学生领导力提升。

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2016年10月甫一面世,就吸引住了很多学生。

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创新,采取“阅读经典+深度讨论”的教学方式,每门课要求学生阅读不少于100万字的经典文献,16个学时中要求至少用四分之三的课时进行深度讨论。课程内容围绕人类文明发展这一主线,包括了文学、史学、哲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

课程授课采取小班教学全覆盖的形式。每个班限定30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展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

此外,“银杏叶”“慕课群”“悦读荟”等课程延伸活动也蓬勃开展。课程组建设慕课,既有“课程总论”,又针对60余个方向陆续开发了相应的慕课,计划每学期建设5门。

课程在电子科大学生中刮起了“人文风”,2017年下半年,课程组通过微信对1241名上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10名辅导员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非常浓厚。

让教师文理互补、才情交融

在学生们看来,“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最大的吸引力来自充满魅力的授课教师和课堂。

高正平教授激情讲解古典文学;祝小宁教授从人性出发谈管理之道;测试领域专家谢永乐教授对《史记》《春秋》娓娓道来的讲授;翻译专家周劲松副教授讲述幽默而随性的林语堂;李杰副教授讲美国文明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们比较中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课程组人员构成上最大的特色是“老中青”结合、文理互补。其中有近20位理工科专家学者讲人文科学,如电子材料专家张鹰教授讲《周易》中的大道之源,大数据专家周涛教授讲金庸……他们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讲人文课程,给学生们树立了文理兼修的榜样。

课程建设也激发了教师们的巨大热情。组建课程组时,教师们热情支持,对“培养精英人才、领军人才”的理念高度认同。每次上完课还在课程组的微信群里“打卡”,讲述上课情况和自己的思考,微信群常常到凌晨一两点才“关门打烊”。

一次次教研活动也让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一年多来,课程组已开展了8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长达三四个小时,与会者讨论热烈,活动结束时意犹未尽,“我们要把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这是我们给予的最好礼物”。

让通识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课程建设中,贯穿着听说读写“新四会”的培养理念,“新四会”也成了电子科大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

电子科大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副校长曾勇参加了课程组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打出学校以精英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文科特色品牌”是他们对课程提出的要求。

申小蓉说,“听”指聆听不同声音,能以多视角认知与洞见事物;“说”指具有思辨与表达能力,能准确表达思想与观点,有效沟通意见与情感;“读”指阅读经典,博古通今、提升修养;“写”指善于提炼总结,进行逻辑清晰的写作。

目前,课程组在国内外名校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改革的“三个发力点”——

形成课程“总纲”,不只讲授知识,更基于电子科大精英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凝练课程选题,实现模块化。目前课程组正把数十门课程归类为几大模块,模块内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学生的价值引导、思考分析能力。

优化小班教学,一方面广泛邀请知名专家来校授课,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研讨交流。

“培养学生就像种树,理工科课程是土壤肥料,人文课程是阳光雨露,只有二者共同作用,才能长出参天大树。”申小蓉说。

    原文链接:http://www.sizhengwang.cn/dxjy/sxjy/2018/0604/12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