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海棠季”:为师生擦亮信念明灯

发布者:李海峰发布时间:2018-04-09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这几天,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里每晚灯火通明,话剧社的学生们正在排练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话剧《侯德榜》。“侯德榜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曾在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任教,创立了闻名世界的‘侯氏制碱法’,为中国制出纯碱,打破国外垄断,在抗战期间带领工厂研制炸药支持抗战。”剧中扮演“会计”的自动化学院大三学生孟德懿,谈起这位科学大师的事迹来,如数家珍。“我们不只是在体验生活,更是在体验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报效祖国为最高荣耀,在创造一流科技业绩中书写人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孟德懿希望,他们的话剧能在海棠季前顺利公演。

春到天大看海棠。“天大·海棠季”是天津大学的文化名片,每年贯穿不同文化主题,吸引数万人来感受大学文化。赏海棠、听丝竹、乐游园,游客们还能重温“大学时光”,品味校史、做“高数题”,获得若干“学分”后,可以在“通知书”上得到“钦字第壹号文凭”样式的徽章。

拥有“钦字第壹号文凭”的天津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肇始,在天津大学的海棠季校园开放日上,除了可以体验到青春绽放的活力,还能体验到历史钩沉的传承。

“天大精神的另一种写法”首次在海棠季上展出时,吸引了大批学生和游客驻足。该展览展出了著名物理学家张国藩、港口和海岸工程专家赵今声、机械工程和焊接专家孟广喆等十余位天大师生校友捐赠的手稿、讲义,及近年来天大开展“好作品、好笔记”评选活动的优秀学生作品。

原文链接:http://www.sizhengwang.cn/dxjy/sxjy/2018/0409/599.shtml

看着“穿越”了几十年的课堂老笔记,获得天津大学“好笔记、好作业”评选特等奖的建工学院学生裴子谦感觉无法超越。裴子谦的获奖笔记是《船体结构和船体制图》课的笔记,上面字迹工整、条理清晰、画图规范,有的还用好几种颜色的笔做了不少标记和符号。“我觉得我只是记得比较详细、善于整理。”裴子谦说。

对于许多天大学生来说,他们的笔记写在实验室和广阔天地。

刚刚博士毕业的谢泽雄留校做了一名教师,他依然延续着上学时的习惯,从早到晚“泡”在实验室里。手里的计时器又响了,10分钟前他刚刚关掉一个,每当响起嘀嘀的声音时,谢泽雄就必须马上进行实验操作。“我们会用热击的方法让设计好的DNA分子进入酵母菌的细胞壁,加热15分钟,耽搁几秒钟都会影响实验效果。”谢泽雄参与的是一项国际研究课题——人工合成真核酿酒酵母菌的5号染色体。他用“927”形容工作节奏:早晨9点到实验室,一直干到深夜2点,一周工作7天。“但科学研究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要创造性地解决关乎人类命运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去年3月份,他终于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学校每年评选“求是奖”,表彰选择赴重点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们,鼓励毕业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需要紧密结合。今年,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学生哈斯叶提·叶斯博拉提和她的8名新疆籍哈萨克族小伙伴要毕业了,7名同学选择了回到新疆建设家乡。哈斯叶提拿到了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的录用通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第一时间把全国两会精神传达到基层党支部和学生课堂;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每学期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邀请学生校长助理参加校长办公会。“我们老校长吴咏诗曾提出‘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如今的我们要坚守‘天大品格’,建设情怀天大、创新天大、人文天大、和谐天大,为师生们擦亮理想信念的明灯。”李家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