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风险,从自然灾害到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一而足。重大风险的发生是一场危机,对国家与人民造成严重损害与创伤;但危机也会激发民族豪情与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流行,突如其来,来势汹汹,为应对疫情,国家与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在疫情防控中,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终于取得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展现了中华民族应对风险与危机的意志力、凝聚力与向心力。风险防控与危机应对就是生动的教材,那么,思政教育应当如何有效利用这样的教材,对青年学生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笔者认为,从教育的内容上,应当加强“三意识”(风险意识、生态意识、共同体意识)“四观念”(安全观、生命观、健康观、全球治理观)教育;从教育的方式上,应当加强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与融通,切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学术研究上,应当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新思政建设。
一、扩充思政教育内容,加强“三意识”“四观念”教育
(一)直面风险社会:加强风险意识与安全观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甚至说,我们生活在一个“除了冒险别无选择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破除安全幻觉,直面风险与危机。
晚近时期,预防风险作为一项法律原则首先在环境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公害防治法中得以确立。通过预防风险来保障公众健康与国家安全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但这与传统的消除危害而保障安全存在区别。风险预防是一个全新的安全概念,旨在应对不安全情势,并要求具备社会替代性举措。预防原则的主旨不是去消除非常可能出现的损害事件,或者事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而是专注于消除危害的可能根源。例如,为了从源头上切断动物源性传染病,应禁止对野生动物的交易与食用;为了防范微生物泄露、传播风险的发生,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大流行,应加强对疫情的检测、预警与应对;为了阻止基因编辑婴儿之类的事件的发生,应强化科研伦理引导与法律规制;为了促进健康行为方式的养成,应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等等。可见,风险意识与安全观教育既涉及国家层面的风险预防与安全监管,也涉及个人层面的风险识别与安全防护。
(二)让万物成其所是:加强生态意识与生命观、健康观教育
在东西方文化中,不论是宗教、世俗或神话传说,无不认为人的生命神圣而无价,一切以人的生命为最高目标,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先验的”理性命令(绝对律令)。生命神圣论是一种最古老的生命伦理观,并且构成生命权宪法保障的伦理学基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推行“全健康”理念与行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健康源自英文“one health”。“one health”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近年来由于新发传染病时有发生以及某些再发传染病的死灰复燃,人与动物及自然的关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迫使人们深刻反思自身的生存方式与生存安危,在这一背景下,“one health”日益勃兴。此前,中国学界通常将“one health”译为“同一健康”。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撰文称“one health”为“全健康”,并得到海南省省长沈晓明的高度认可。沈省长提出,海南要全面引入“全健康”理念,努力在“全健康”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概言之,“全健康”是指在政府主导下,通过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合作与全社会参与,为实现人类、动物和自然环境的最佳健康与和谐共生而采取的行动方案与规制模式。
(三)共商共建共享: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全球治理观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当今世界各国互依互助、命运与共,面对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就这次抗“疫”来说,世界各国需要分享疫情信息、防控经验、治疗方案、防护物资,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相反,某些国家的政客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等做法都不得人心,于事无补。疫情发生后,中国第一时间与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还主动对很多国家提供医疗技术和物资援助,助力维护全球卫生安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以及加强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
可以预见,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制度性协商与合作,为应对公共卫生、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全球问题 ( 安全、经济、环境、犯罪等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二、加强课程思政内涵建设,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的融通
毫无疑问,前述的这些意识与观念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需要探讨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其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疫情本身而言,是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领域的问题,但是在疫情应对中,还涉及如下重要问题:国家应急反应体制机制的完善,国家公共卫生战略物资储备与应急保障体系以及国家灾难医疗体系的建立,对个人的强制检测、隔离、治疗等措施的使用,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限制,对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的权衡,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生物安全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等等。粗略的梳理可见,单就公共卫生风险(更妄谈其他风险)应对来说,就已经涉及医学、公共卫生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制度与知识。可见,这绝非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能阐释与解决的问题,需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课程思政体系,在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融通思政教育,真正达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三、以问题为导向,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新思政建设
当代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跨学科研究,有人甚至称21世纪是跨学科发展的世纪。这一趋势并非学者或书斋的兴趣所致,而是为了回应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实际上,马克思本人就是跨学科研究的先驱与典范。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及其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指导新世界的建设。在这套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其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分析框架,科学社会主义是其科学结论,这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与贡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是跨学科发展的产物。当下,我国社会高速发展,各领域新发问题层出不穷,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社会风险与危机呈高发态势,思想政治研究与教育只有以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多学科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进行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研究,才能够回应并解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才能够培养出立场坚定、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概言之,在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应凸显其引领性: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战略性:建构学术话语体系,观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性:开展跨学科研究,建立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与方法创新。
(来源: 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苏玉菊 )